没有手没有背景又怎样?他用脚丈量了英国的每一寸土地

浏览量:71次

如果一个人失去双臂,他世界的边界该是在哪儿?

他可以理所应当地“啃老”蹉跎时日,也可以成为高考状元和剑桥大学硕士。

英国留学

1996年4月,一个普通的周末。

6岁的杨孟衡独自在家附近的小河边玩耍,田里有一个变压器,裸露的白色瓷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小孟衡因为好奇爬了上去,伸出小手努力去够。

在手触碰到瓷片的那一瞬间,10万伏的电压传过杨孟衡的小身体,在昏迷前,他甚至看到了自己的骨头。

等杨孟衡醒过来,双臂已经烧得焦黑,为了保命,他被迫高位截肢,从此失去了双臂。

英国留学

这场事故,对于那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

没了双臂,年仅6岁的杨孟衡吃饭要妈妈喂,上厕所要爸爸陪,尿裤子更是常有的事,所有人都像躲着怪物一样躲着他,甚至还有一个路人母亲看着杨孟衡空空如也的袖子,对儿子说道:

看到了吗,那就不听话的下场。

每一束异样的目光,每一句不怀好意的嘲讽,都像锋利的冰刀一般,反复刮划着杨孟衡的脆弱。内心的恐惧,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极速下坠。

“我每天窝在家中,不敢出门。”杨孟衡甚至想过用自杀来了结命运的不公。

 

英国留学

一天,杨爸爸带着杨孟衡在街上遇到了沿街乞讨的残障人士。“你以后的生活是否也要这样?”爸爸的质问掷地有声。

博取同情还是赢取尊重?

杨孟衡选择了后者。

英国留学

幼年杨孟衡和父亲

父母总有一天会先离开,孩子以后该怎么谋生?杨爸杨妈开始四处打听,最后决定让杨孟衡学习书法,以后起码有个吃饭的手艺。

小孩在外边追跑打闹的年纪,小孟衡却用脚拿起了毛笔,但不管怎么努力,当时的他写不到两个字脚就会抽筋。

英国留学

 

小孟衡把笔一扔,嚎啕大哭起来:“我不干了!以后的生活随便吧!”

看到儿子闹情绪,杨妈妈不会责备,而是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她脱掉鞋子,用自己的脚夹住笔杆,一笔一划,又一笔一划地给儿子做着示范。为了让儿子学会用脚写字,杨妈妈自己都记不清她的脚抽过多少次筋。

三个月之后,杨孟衡和母亲,都学会了用脚写字。

英国留学

 

严孟衡用脚写的字,比班上一些同学用手写的字,还要工整。

他的毛笔书法多次斩获云南省乃至全国大奖,甚至入选了全国青少年书法艺术人才库。

以后就要靠卖艺为生了嘛?不,这仅仅只是杨孟衡人生的开始。

英国留学

因为没有双臂,杨孟衡经常被同学欺负,学校里没人愿意跟他玩,他儿时的“玩伴”,只有一个足球。

没有双臂来保持平衡,杨孟衡踢起足球来,比正常人费劲太多,就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一天要摔多少次跤,但他只有这一个自娱自乐的方式。

短短两年后,杨孟衡就成了球场上进球最多的球员,还当上了当地县城少年足球队队长。

 英国留学

“我想,这样我就能比别人强大,也就不会让人看不起。”

杨孟衡从此爱上了体育,竞争不过普通人,那我去残运会总可以了吧?2001年,11岁的杨孟衡入选昆明市残疾人田径队,他的目标是残运会400米的冠军。

14岁的杨孟衡,400米就能跑56秒,冠军近在咫尺。

英国留学

可老天仿佛总爱跟杨孟衡开玩笑。

国际上田径规则突然更改,他那个级别的单独立项(按照伤残程度分级比赛)被取消了,这也意味着,杨孟衡以后都没可能再参加比赛。

近四年的努力,功亏一篑,但杨孟衡不想就此止步。

“田径不成,我想换一个项目,从头再来。发现游泳这个项目可以参加。”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可杨孟衡换项目的时候,都已经15岁了,怎么跟4岁就开始练游泳的运动员比呢?

那就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

英国留学

从那之后,杨孟衡天天泡在泳池,没有手,他不知道被水呛了多少次。

为了达到蝶泳训练标准,杨孟衡在训练的时候给自己捆上30斤的石头,除此之外,他每天还要做几千个仰卧起坐。

杨孟衡这个级别的游泳运动员触壁只能用头,触壁那一瞬间头钻心的疼,很快痛感就从颈椎传到脊椎再传遍全身。

但他依旧奋力地用身体击打着水花,希望有一天能够破茧而出。

两年后,杨孟衡得到一个机会:如果选拔赛顺利的话,他将代表中国参加08年的残奥会。

他志在必得,他蓄势待发。

英国留学

杨孟衡用脚给自己戴泳镜

可就在这时,又出事了。

因为赛前一个月训练强度太大,杨孟衡的肌肉时常抽筋,钻心的绞痛。与此同时,脚伤也爆发,疼到连鞋都穿不了。

最后,带伤参赛的杨孟衡只获得了全国第六,与冠军的成绩只差一秒不到,但也就是这一秒,让他与奥运冠军的梦想擦肩而过。

差一点,就一丁点。

杨孟衡被击垮了,不是说付出就会有回报吗?

失去双臂、遭人嫌弃、又与冠军梦擦肩而过,真的该继续坚持下去吗?

“人生真没意义。”

 英国留学

“我究竟能干嘛?”

这是那段时间杨孟衡问自己最多的问题。

 英国留学

退役后的杨孟衡一蹶不振。那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选择用整天睡大觉的方式向命运发出反抗。

杨爸爸鼓励意志消沉的儿子: “梦想的道路有很多条,只要其中一条成功了就好!”

是啊,读书可能真的是我唯一的出路,父母能照顾我一时,但无法照顾我一辈子,我必须得靠自己,杨孟衡这样想着。

 

2007年,17岁的杨孟衡重拾丢弃了7年的书本重新走进了教室,从高一开始读起。

 英国留学

以前一直都是专业的运动员,书本都没怎么碰过,当时全年级800多人,杨孟衡第一次考试就考了个年级倒数第三,英语才20多分,连hello都不会拼。

底子实在太差了。

杨孟衡决定还是用以前的笨办法完成超越: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有时候我们除了努力,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每分每秒都在学,就连上厕所都在背英语单词。

英国留学

半年后,他英语成绩120多分,总成绩从年级倒数第三,考到了正数第三。

2010年,杨孟衡参加了高考,裸分成为宜良县“文科状元”,高出全县第二60余分,位列云南省57名。据说,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昆明市残疾程度最重,高考成绩最佳的考生。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连hello都不会拼的男孩,竟然成为了中山大学翻译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的一员。

英国留学

杨孟衡考入中山大学

这是杨孟衡第一次离家去外地上学,父母亲在中山大学待了一周后不得不回老家工作,临走前父亲对儿子说:

“我们只能送你到这里了,接下来能蹦多远,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在入学前杨孟衡就做好规划:主修英语,再辅修一门小语种。

中山大学的西班牙语课上,杨孟衡和其他同学一样聚精会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桌上没有课本。

因为大学教室不固定,不方便单独给杨孟衡安排特殊桌椅,他就将笔和纸放在地上做笔记。

英国留学

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最好。

靠着咬牙坚持,杨孟衡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拿到了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除此之外,他的个人经历还被中山大学档案馆收藏。

英国留学

四年后,他作为优秀校友代表,站在了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向全校师生致辞。

19

毕业后该去哪?杨孟衡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身边的同学早早申请留学,自己学的英语专业,是不是也可以出国去更加广阔的世界看看?

杨孟衡在网上查了美国相关学校的资料,整理了厚厚的文档给父亲。

父亲在看完那沓资料后,同意让儿子去留学,只不过家里并不富裕,为了支撑孩子留学,家里准备把房子给卖了。

那一刻,他再度感受到了农村和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

20

 

“当我用尽全力才能得来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是手到擒来。”

懂事的杨孟衡不得不给自己的留学梦按下暂停键,他回到云南大学继续下一步的学业,并在这期间出了人生的第二本书。

21

读研期间杨孟衡出了第二本书

但出国留学的事,早已在杨孟衡心中生根。

他不甘心。 

1

杨孟衡背着父母,为留学的事偷偷准备了两年。

 

2

想让父母放心让自己出国,杨孟衡首先需要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其次就是一封国外高校的offer,用于“先斩后奏”。

读研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同时也给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他申请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和英国杜伦大学,每一所单拎出来都是全球顶尖学府。

经过漫长且焦急的等待,杨孟衡收到了3封offer,这其中就包括剑桥大学。

杨孟衡终于从家乡宜良的小县城走入了剑桥的殿堂,主修教育学硕士。

3

但一到英国,杨孟衡整个人就傻了。

自己的下一步该干什么?不比城里参加过很多次国外夏令营的同学,这是杨孟衡第一次出国,这个“广阔的世界”让他感到陌生和迷茫。

并且,英语一直是杨孟衡的专长,但到了剑桥,这门让他引以为傲的语言却成了短板。想参与到课堂讨论上去,就必须有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但当时的杨孟衡还不具备那么敏捷的思维。

 

身边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来自清华或者北大,还有外国同学年纪轻轻就在《Science》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家庭背景雄厚的那就更多了。

 4

有时候拼尽全力后抬头一看,自己到达的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没人生来就励志。并不富裕的家庭、身体上的缺陷、与周围人悬殊的差距,这些都让杨孟衡倍感自卑和无助。

经过几个月的低迷期,杨孟衡决定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自卑。

“归根结底,痛苦其实还是来源于不合理的比较。如果我能将自己握有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其实也是一种成功。”

“剑桥求学之路确实是被一路“吊打”的过程,但这同样也是一个能让自己快速成长的过程啊。”

5

与其把时间花在胡思乱想上,何不用来融入环境和提升自己呢?

自那之后,杨孟衡一次次地鼓起勇气站在讲台上,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自己。

 6

课业压力巨大,但一切压力杨孟衡都照单全收。没日没夜的学习很快成了杨孟衡的日常,就连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都看论文看到凌晨4点。

 

7

至于在生活上,父母亲早已教会了他自理能力,就算自己做饭也不在话下。

 8

“哪个风俗和习惯,哪个人文和历史规定了料理生活就必须得用手啊?”

杨绛曾说:

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不同程度的放纵,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即使没有手又怎样?还能用脚去丈量英国的每一寸土地啊。

 9

如今的杨孟衡已经回国,再次开始了创业。

有人问过杨孟衡:如果给你1000万让你放弃剑桥大学,你愿意吗?

事实上,杨孟衡选择出国的那一年,正好是他事业发展最快的阶段,一旦去英国就意味着要丧失至少两年财富积累的时间,两年后回来,可能一切又得从零开始。

去或不去,他也犹豫过。

 

10

杨孟衡(最右)和同学们在一起

但回过头再看那段留学经历,杨孟衡觉得自己赌对了。在剑桥的两年,给他甚至是后代教育产生的思想上的影响,是不可量化的。

“以我当年的阅历来看,就算给我1000万,我也接不住。

年轻人还是要不断学习,积累自己的能量和智慧。

到了某个时间,当财富和名声来临时才能接得住。”

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有人生在罗马,而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奔赴罗马的路上。

 

可即便手里抓到的牌再烂,你不打完全局,又怎么会知道最后谁输谁赢呢?

人生尽管有苦难,但我们不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