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也难逃“内卷”?是顺势躺平还是成为“卷王”?想要突围得架好“规划”的梯子!

浏览量:68次

对教培行业的讨论是近期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从遍地广告、资本追逐,到顶格处罚、大范围裁员、上市受阻,和“教培行业要凉了吗”的深深担忧,这中间只经历了不到半年。铺天盖地的舆论中,我们发现鸡娃焦虑正在成为席卷社会的教育风潮。

留学内卷就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名校的申请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年的内卷化不再限于标化的水涨船高、活动的丰富多样而已经扩展到新鲜的领域:科研经历。你找藤校教授,我就请中科院的研究员,甚至有的直接保证可以发刊……

1

嗅着商机而来的机构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这里面的鱼龙混杂,恐怕只有多吃几次亏才能知道。

事实上,不仅国内卷,美国的内卷也十分惊人。虽然美国目前的升学体质相对纯粹,课外辅导班和教育机构还不十分“商业化运作”,但同样存在“上了好初中就有机会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就有机会上好大学”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尤其是中国学生要怎么办?

面对内卷,怎么办?

2

首先,正视内卷环境。

超级中学“垄断”重点高中,培训机构再“垄断”超级中学;初中向小学掐尖,小学再向幼儿园掐尖,而学生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变优秀。

除此之外,社会大环境进入存量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的博弈和竞争,以往的同质化(即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路子已经不能取胜,而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走差异化、个性化的路子。

不要把“内卷”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不要把一切问题都归为外部环境,而是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再说了如今的世界,想要追求卓越,想当精英,怎么会不辛苦呢?

3

其次,利用规划多留些选择的机会。

美本院校申请主张“The most fitted, not the best.(只要最适合,不要最优秀)”强调个性化与匹配度,“匹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普林斯顿评论》公布的美国大学招生录取公式为例:

学生“录取指数” = 就读高中(0—4分) + 课程难度(0—21分) + 年级排名(0—3分) + 平均成绩(0—16分) + SAT成绩(6—25分) + 国家荣誉学者决赛者(0—3分) +申请论文(-3—5分) +推荐信(-3—4分) + 课外活动(-5—30分) + 种族多元化(-3—5分) +体育活动(8—40分) ……

也就是说,公式中的每项考察项目得分越高,学生与学校的匹配程度越高,录取概率则越大。

即便录取条件如此严苛,斯坦福招生官也曾公开表示:学校每年的申请者中完全符合甚至超过学校录取条件的学生,是录取名额的3倍之多,因此内卷背景下,学生的差距并不仅在于标化,更在于社团、学术、科研等方方面面所塑造的完整申请形象。

当开始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而规划时,“录取公式”中的各项就有了可提升的空间,也即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最后,听专业的建议和规划!

没有家长不焦虑,谁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既成功又快乐,但作为留学竞赛的参与者,家长与孩子不可避免地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错误地估计面临的形势,以至于做出错误的战略选择。这时就十分需要专业的顾问站在客观视角把握全局,引导规划的走向。

但无数规划季的准留学家庭头疼的是:道理都懂,可实践起来还是会面临无数问题。可以把你的成绩与基本情况(GPA、专业和院校背景等)发送给小助手的微信xiaozhistudy,匹配专业的老师为你解答疑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