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和DS混申,MIT+哥大OFFER到手,是智友的鼓励让梦校成真
浏览量:70次
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
GPA: 3.9+ GRE: V166+Q169+4
科研实习:2科研,3实习
BA@MIT、DS@NYU、DS@Columbia
MIT Master of Business Analytics
申请美研,我是大二暑假从美国回来之后决定的,但在更早之前的高中,我已经申请过美国的本科,因为当时的各种原因和家里的一些安排,然后去了新加坡,其实南洋理工的理工科和商科排名都非常不错的。
当时有一些遗憾,但是没关系,经过智友的帮助我最终拿到了美国超出预期的offer,并顺利入读。
受智友老师的邀请,在此简单分享一下我当时的经历,希望对智友在申请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爱折腾”的工科生,我经常跟文商科的同学混在一起,去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也曾偷偷混迹在商学院的同学当中去参观新加坡的一些金融公司和证券公司,也参加过学校的创业小组,咨询小组和演讲等等。
那时候不知道之后要干什么,那么都接触接触,尝试尝试,其实就是想挖掘一下自己到底喜欢的什么。
可能是太过于折腾了吧,当时就有点收不住,一度纠结和茫然,因为本科计算机专业继续读研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我的性格和能力在商科上的发展可能有更大的空间,但又不想放弃本科背景,所以想找能结合的专业。
我带着这些纠结和茫然咨询了智友,智友老师结合我的需求推荐了金融、BA、DS和QMSS这些兼容我本科背景又跟商科相关的项目。
然后,我找了一些学长了解情况,学长们的就读和就业感受,让我觉得数据分析方向的BA和DS这两个项目申请,不仅结合我的量化优势,而且能够锻炼我的商业分析能力,于是我就决定申这两个项目。
GRE我的经验是,提前准备,集中突击复习,如果大三不能结束战斗,也不能拖到大四,尽量在大四开始之前解决,后面才能从容应对各种事情。
还有就是GRE最好找一两个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鼓励,一起相互练习。我的GRE大二便开始准备,因为觉得时间很长,所以学的不是很紧凑,第一次考成绩非常不理想,然后是实习和去了一趟美国,大三才集中突击学习,经过3个月的努力考到了330+的分数,这是个很有竞争力的分数。
我比较爱折腾,所以各种活动背景比较多,但是比较重要对申请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大二去美国参加的一个大数据科研,并发表了paper;然后就是学校的实习和科研项目,还有在谷歌的oftwar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实习。
头部互联网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软件开发,不仅仅要有用户思维,也要有商业思维,所以后面我补充的实习是科技咨询。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活动、科研、实习和最后职业走向都有非常明确的脉络,这个也是智友老师帮我梳理文书的脉络,这个文书脉络用智友老师的话,就是“野马狂奔,起初是盲目乱撞,然后是越过山丘,接着目标明确,最后一以贯之。”
所以,我觉得大一大二迷茫是正常的,大家不用太着急,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了方向那可以咨询专业的老师,帮你指引更加明确的目标学校。
当GPA、GRE、科研和实习都已经准备好了,便是文书写作。那么,如何才能写一封让人印象深刻的文书?
我特别喜欢智友老师跟我沟通时候的比喻,如果把人当作一个互联网产品,那么文书就是产品的说明书,如果把学校当作女神,文书就是一封对女神的表白情书。
既然是说明书和情书,那么它的写作既要阐明你的过去,也要真诚刻画你当下动作是如何抵达你构想的未来,不仅要饱含深情,也要深刻,更要表明你对女神的深入了解、匹配和爱意。
所以文书不要写成流水账,像上边提到的一样,它是有脉络的,你是如何从野马乱撞,到深刻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到规划自己的未来,就像走楼梯一样要一步一个台阶,都是相互关联的,你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有根据的前行,不是乱入的浮萍。
我能拿到MIT offer,可能就是文书抓到了招生官的眼球,并让招生官对我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好文书,当然得有好老师,且要反复沟通打磨和润色,这一块智友是非常专业的,我的文书老师非常有想法。
美国学校,有些offer需要面试,有些不需要。我以MIT BA项目的面试,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价值。
MIT BA项目,它是开设在商学院底下,所以面试官会像商科咨询那样面试你,要你做个简单的PPT,要求介绍你CV里面的科研、实习,尤其是量化分析和数据分析相关的经历,会问的很细,我感觉是在测试面试者的沟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商业思维能力。
我的这个面试,智友给我安排了MIT金融项目的学姐帮我做专业的mock interview,这个安排给了我了很多有用建议和提前准备,让我在面试的时候没那么紧张,顺利过关。
拿到MIT BA offer,我很感谢智友老师们的鼓励,一开始我对MIT我是没有信心的,但老师一开始就觉得我是MIT申请选手,且以此为目标来鼓励我,这个方面的判断经验还是很专业的。
最后,我觉得大家要认真考虑专业老师的建议,他们十几年的行业工作经验,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