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留学、体育…这是被网友称为“yyds”的《觉醒年代》
浏览量:89次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43集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昨天又一次冲上热搜。
今年的高考语文共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以下是部分试卷的作文题:
看完高考作文题目后,网友直呼:这不就是一个《觉醒年代》观后感嘛。
《觉醒年代》虽然是一部实实在在的主旋律片,但是却没有干巴的说教,也没有课文式的台词。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新文化运动“知识点”,在剧中以巧妙的情节编织自然铺展。
比如,当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后,北大诸教授激情传诵小说选段,陈独秀一句“豫才(鲁迅)是大才!我要当面亲吻他!”的感叹,逗笑了观众,也把这种文学革命带来的鼓舞和兴奋传递给了观众。
01那些年,那些人,他们选择了留学
《觉醒年代》的第一集中,在早稻田大学的校园里,李大钊与第五次到日本求学兼避难的陈独秀不期而遇。
陈独秀因为发表在当时的进步杂志《甲寅》的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等场合表达的“这样的国,无可救药”、“亡国为奴,何事可怖”等观点惹怒了留学生们而被围攻,又被李大钊解救,“南陈北李”从此开始伟大的友谊。
而这一幕发生于 1915 年,此时李大钊已经在日两年了。
1913 年,李大钊获得汤化龙的资助前往日本。来到日本后,他住进了东京牛込区户塚町 520 番地的基督教青年会,学习日语和英语。1914 年 9 月,李大钊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学部,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
但李大钊因广泛参与爱国运动,缺课过多,被早稻田大学除名。他于 1916 年回国,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后来,日本学者森正夫找到了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就读时期的成绩单。他发现,李大钊曾跟随浮田和民教授学习国家学原理、跟随美浓部达吉教授学习帝国宪法。
同时,日本李大钊研究专家、爱知县立大学准教授川尻文彦还指出,李大钊在日留学期间,在章士钊主编的《甲寅》发表了一系列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如《国民之卧薪》、《厌世心与自觉心》、《民彝》、《新生命诞孕之努力》等,这些文章都反映出李大钊当时深切的忧国忧民之心。
除了“南陈北李”的深厚情谊,还有陈独秀的父子情深。陈独秀赶赴上海,送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出国留学。
和寻常人家的父亲一样,陈独秀送两个儿子远赴法国留学,也不忘带上大包小包,还有亲自炒但炒糊了的南瓜子。看着父亲收拾自己的行李,明白分别的时刻就快到了,延年、乔年两兄弟忍不住抱住父亲表达不舍。
但他不知道此时出国留学的两个儿子,未来都会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对于那时候选择出国留学的他们来说,留学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学更有用的知识,更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02 那一年临行前,他放弃了留学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
这是《毛泽东自传》里描述的他第一次进京的情况。
毛泽东第一次进北京,目的是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七八个月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和准备上。
但临行前,毛泽东却决定不去法国了。
1919年3月,他对赴法留学的第一批小伙伴们这样说:
“你们负责学习国外先进知识,而我负责研究中国实际情况。”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
“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到了1920年3月,在给老同学周世钊的信中,毛泽东说,欲改造中国,有两件事是最为急迫的:
其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与批判;其二,是做实地的调查研究。而这两项当务之急的工作,都不能在国外做。
直到1936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也曾经提及自己当年没有去法国的原因:
“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但也正是这次放弃出国留学,让他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03 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强国
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奠定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基础。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青年体育问题》一文,指出:“现在青年不讲体育,自然是一大缺点。”
1925年,鲁迅在《这个与那个》杂文中,写道:“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941年,毛泽东给《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9月22日,延安大会体育系在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体育训练班基础上创建。
1949年9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8条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
时代在发展,体育在中国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如今,中国的体育教育行业,尤其是校园体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整合,到将体育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到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再到支持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学校体育等举措,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全社会开始重视体育教育,这些无疑都在推动着中国校园体育的发展。
这一切,是很多人眼中的中国“体育教育”该有的样子,因为“体育能成就更好的教育。”而这个共同愿景是UniWEsport这六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今后我们最想实现的目标。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爱上运动,让健康伴随其一生。少年强则中国强,不论是教育者还是体育人,也都是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教育也好,体育也罢,这条路如何走都是一个不断探讨改进的过程。有一天,我们会找到那条属于中国体育+教育的“中国模式”,这是中国体育的自信,是中国教育的自信,也是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中国自信”。
(内容整理自网络)